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嘉明湖:遺落於中央山脈的湛藍寶石

位於中央山脈的嘉明湖,曾是布農族遷徙的路徑與傳統獵場,1936年由日人首次以文獻記錄。至今仍是登山人心中最嚮往的高山湖泊之一。路線親民,新手也能輕鬆親近,穿越針葉林與箭竹草坡,在星辰與雲霧交織之間,親臨那遺世的湛藍,如夢似幻。

嘉明湖攬勝遊人多,踩踏再加上極端氣候的颱風豪雨,造成步道凹陷,降雨時易成為逕流,沖蝕成一條條深溝,甚至崩塌。所以,嘉明湖推行「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活動。

嘉明湖,一直是我心之所嚮往之處,那遺世獨立於碧綠群峰間的一抹湛藍,波光盪漾,似夢似幻。這座位於台東縣海瑞鄉的高山湖泊,藏身於中央山脈深處,是布農族的傳統獵場和生活領域。他們賦予浪漫的名字「Cidanumas buan」,意即月亮的鏡子。日治時期稱為「シヌべシ池」(三叉池),根據布農族的口傳歷史,嘉明湖是遷徙的路線之一,大約18世紀末,布農族郡社群的先民自南投出發,沿著中央山脈路徑一路東遷,經過三叉山與嘉明湖,再逐步南遷至海端鄉、延平鄉等地。時至今日,霧鹿國小每年的畢業典禮,就是以攀登嘉明湖作為學生們的尋根之旅。

儘管台灣山林長久以來都是原住民族的活動範圍,但嘉明湖的首次文獻記錄卻是1936年,日本殖產局山林課森林調查隊為進行科學人文研究、陸地測量及產業調查,派遣吉井隆成率領探險隊攀登新康山,繼而翻越拉庫音溪源頭,首次登頂三叉山與向陽山,更意外地於三叉山東側發現了嘉明湖。

向陽山屋,百岳上的溫柔棲所
往嘉明湖有兩種路線,一是平緩的向陽登山口,另一條是從戒茂斯原始山徑拉繩陡上。感謝主揪幸運地抽到向陽山屋,讓我們能以更舒適的方式親近嘉明湖。我們此次安排了三天兩夜的行程,從向陽登山口出發。第一天抵達登山口後,先至管理室辦理入山手續,再向向陽山屋前進。這段路程指標清晰,林相由針闊葉混合林組成二葉松和台灣赤楊組成,沿途踏著台灣二葉松落下的鬆軟松葉,為堅實的路鋪了緩衝墊。隨著海拔上升,林相逐漸轉變為以台灣鐵杉和台灣冷杉的針葉林,更高到高山矮箭竹草原,伴隨部分耐寒玉山圓柏。

嘉明湖攬勝遊人多,踩踏再加上極端氣候的颱風豪雨,造成步道凹陷,降雨時易成為逕流,沖蝕成一條條深溝,甚至崩塌。所以,遵循嘉明湖推行「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的精神,行進2.8公里處,我們再將背上來的沙土倒入規劃好的土堆中,為環境永續盡一分心力。抵達4.3公里處的向陽山屋後,發現山屋內如青年旅館般舒適,軟墊與布簾整齊排列,室內溫暖宜人,協作多為海瑞鄉的布農族,準備好香味四溢的豐盛餐點,記得將食物廚餘打包妥當,避免虎視眈眈的黃鼠狼和台灣黑熊分享。夜裡山霧低垂,月光靜靜灑落,微風呢喃,蟲鳴唧嘖,我不禁佇足良久,才緩緩步入山屋歇息。

嘉明湖,天使遺落的眼淚
第二日清晨用過早餐後,我們在三點半摸黑出發往嘉明湖的旅程。黑夜仍籠罩山野,璀璨的群星在天幕上閃耀,銀河如一縷光河靜靜橫亙。眾人不約而同停下腳步,仰望那片沉靜而璀璨的宇宙。隨著山巒線的邊緣染上橘黃的微光,天色逐漸亮了。霧色也開始升起,輕輕瀰漫於箭竹坡上,像是為山景上了一層柔霧濾鏡,色彩變得柔和而朦朧。我們暫時略過向陽山與嘉明湖山屋,整裝往13公里處的嘉明湖挺進,朝那令人嚮往的遺世湛藍而去。

這座位於海拔3,310公尺,僅次於雪山翠池,是台灣第二高的高山湖泊。有地質專家推測是隕石湖,石英顆粒鑲嵌隕石帶來的鎳和磁鐵礦、被截斷的溪流都可以證明他可能是隕石撞擊的湖泊。近期冰河遺跡說的證據較充足且明確,有冰河遺跡的冰斗、冰蝕擦痕和 U 形谷地形。在廣袤的玉山箭竹碧草坡,宛如翠綠的波浪,簇擁著一顆湛藍的寶石。湖面約0.9公頃,滿水時呈現橢圓雞蛋狀,又有「蛋池」、「天使的眼淚」及「中央山脈的藍寶石」等別稱。我靜靜坐在草坡上,凝視湖水映照緩緩飄移的天光雲靄,彷彿藝術家精心詮釋幽微的細節,靜謐到彷彿時間凝結在這一刻,塵世雜染被倒空,單純享受和自然的對話,連交感神經都鬆弛了,遙想著布農先民曾在湖畔休憩,望著湖面映照著月色,賦予了它如此詩意的「Cidanumas buan」。

三叉山,霧霾中山難歷史的重量
戀戀不捨地告別嘉明湖後,我們循著草坡前往三叉山。這段路途約600公尺,爬升100多公尺,僅需半小時即抵達一等三角點,海拔3,496公尺。三叉山地勢平緩廣闊,布農族稱為哈音沙山,是花蓮卓溪、台東海瑞與高雄三地交界處,列為台灣十崇之一。遺憾的是,我們抵達時煙雨濛濛,展望盡失,只剩腳邊草原微濕的氣息。此地曾發生過著名的「三叉山事件」,美軍軍機墜毀於此,日軍與原住民展開救援行動,卻造成50餘人罹難。在迷離的濃霧瀰漫氛圍下,回憶此段歷史,更添幾分感慨。

稍作休整後,我們前往嘉明湖山屋用餐、稍事休息,隨即啟程向向陽山前進。這段爬升約100多公尺,來回一小時即可抵達。向陽山海拔3,603公尺,屬中央山脈南段,北連三叉山,南接關山嶺山。山體雄偉遼闊,北側更有直落千米的峭壁,濃烈的霧靄升騰,每個物體都隱去鮮艷明朗,籠罩在一層縹渺的輕紗里。嘉明湖,那湛藍如寶石的高山湖泊,是我多年來魂牽夢縈之地,迷濛的山霧、綿延的玉山箭竹與湛藍水光,拼湊出我內心最深層的靜謐景緻,這趟走訪,身體雖然疲憊,心靈卻盈滿充實,或許這是爬山的迷人之處,有機會想從戒茂斯入口探訪不一樣的嘉明湖!
【建議行程】
交通方式:國道5號蘇澳交流道下→省道臺9線→省道臺20甲線→省道臺20線。
路途總長:約26公里
步行時間:三天兩夜
行程建議:
D1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向陽山屋
D2 向陽山屋起登→向陽大崩壁→嘉明湖山屋→嘉明湖→三叉山→嘉明湖山屋→向陽山→向陽山屋
D3 向陽山屋→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
add 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向陽7號
山林涉涉
族名 Amao Laliluasa,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Kapaliwa──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尋根之旅

Kapaliwa,東魯凱語的意思為真正的部落,此處曾是台東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的居所,但因百年前日本政府的移住政策,強制讓部落移居到山腳下,身為達魯瑪克一份子,希冀藉由這次的尋根返鄉之旅,找回心靈上的歸屬與認同感。

「卑南地方的高山有一個蕃社大南社,叫做 Taruma,這一族不能歸類於其他蕃族,沒有聽說過有旅行者探訪過。大南社共有3個不同大小的蕃社,會出草馘首,風俗像卑南蕃或排灣蕃,蕃社內住屋樸素,社蕃很鄭重地款待我們,住屋不像排灣蕃,有點像後山的澤利先蕃。」──《探險台灣》鳥居龍藏。

這段文字擷取於鳥居龍藏博士1898年第3次探訪原住民部落的演講紀錄,博士提及的就是 Kapaliwa,也是我第一次讀到關於 Kapaliwa 的文字敘事,當時對博士以學術角度敘述並沒有太大的感覺,但親臨現場卻有難以言喻的震攝感。

回達魯瑪克(Taromak)傳統領域小鬼湖前,怕族人到訪傳領會到侵擾祖靈,所以請益在部落的力元表哥,他表示我應該先要回舊部落祭拜祖靈打聲招呼,讓祖靈知曉我要回小鬼湖。
我說:「請問回舊部落 Kapaliwa 需要申請嗎?」(台灣走很多傳領都要申請)
力元表哥:「回家是不用申請的。」
頓時,內心一陣湧動,歷經30多年的自我探索,本來認為自己是飄蕩在外的浮萍,原來我是有歸屬的。
我的根,位於海拔600公尺,深居於蒼翠茂盛的山坡地中。

小河之歌,道出大南的鄉愁與悲歡歲月
「彎彎小河流就在故鄉的山裡頭,靜靜地陪我無數個春秋,帶著無限的思念,帶著濃濃的鄉愁,日復一日慢慢流到海裡頭。」──沈文程《小河之歌》

一行人坐著四輪傳動的車,一路顛頗前行,左側蜿蜒著清澈碧綠的大南溪,它不僅是滋養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更是無數回憶與鄉愁的時光之河。沈文程這首膾炙人口的《小河之歌》歌詞中濃烈的思鄉之情,與大南溪的流水共鳴,觸動著每位遊子的心弦。看似寧靜僅有幽微漣漪的溪流,曾無情地奪走不少生命,目前此處尚未完整規劃,建議不要貿然下水,更希望來此一遊的遊客,尊重這片土地不要遺留垃圾和人為痕跡。

1969年,艾爾西颱風肆虐的夜晚,一場大火吞噬了大南村。火舌不僅燒毀了族人賴以為家的住所,更無情地奪走了數十條寶貴的生命。大南村也因為音譯大難,改名成東興村。時至今日,回望舊部落的路上,仍能看到被荒煙蔓草吞沒的頹圮房舍和教堂遺址,無言地訴說著那段悲痛的歷史。

重返舊部落 Kapaliwa,開啟百年石板屋的重建之旅
經過約幾十分鐘的路程,我們終於踏上了 Kapaliwa 的土地。祖靈碑的對面曾是大南駐在所,如今卻人事已非,連遺構駁坎都消失無蹤,僅留下模糊的輪廓。拜訪 Kapaliwa 前我們會先進行祭拜祖靈的儀式,告訴祖靈後代子孫及訪客的來到,我們斟幾杯醇香的米酒、檳榔頭要對著石碑,要不然祖靈會不好意思拿取、拜3顆檳榔分別代表天地裡,再輕聲對祖靈訴說我來自哪一個家族(姓氏)、名字、來訪目的,這些細膩的舉措,不僅沒有感到神明上對下的距離感,這些禮數反而像是到親戚的家拜訪作客,既溫暖又親切。

繼續前行,眼前豁然開朗。望見在一片綠意盎然中聳峙著石板砌牆屋,門前那塊飽經風霜的百年黑灰板岩上,石板上有細緻的刻痕,這碩大的石板屋為幾年前由部落頭目率領下在 Kapaliwa 重建,山坡附近是沒有石板的,這一片片黝黑的頁岩和板岩是百年前的族人,從大南溪河谷徒手搬運到海拔600公尺的高地,當時沒有任何現代交通工具可以搬運,內心忍不住欽佩起先民的堅毅。

眼前還有被綠意爬滿的廢棄車輛,表哥苦澀地微笑道出為了重建家園所付出的犧牲,這幾輛車子載不走只好暫時棄置在這,原來這漫長而艱難的重建之路,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艱辛。當年的日本政府強制先民驅離家園遷到山腳處,如今,已超過上百年的歲月,時光荏苒,山林已用超乎想像的復原速度,將居住過的痕跡掩蓋。

上方山坡處佇立著精心修復後的石板屋,屋內留存著常見的日治啤酒瓶、深淺不一的手捏柴窯陶,彷彿還留存著先人的溫度。隔壁的鐵皮屋是部落為知名生物學博士珍古德(Jane Goodall)蓋的家屋。山丘的最高處可見一片完整的牆面,是由黑灰板岩和頁岩堆砌而成的祖靈屋,門前,各個貴族家族的石板祖靈像肅穆而立,守護著這片土地的靈魂。順著等高線往整個山稜望去,曾經繁華的石板屋聚落如今已被蒼翠掩蓋,望著這一片蓊鬱,很難想像這山坡地曾是居住過上百人的部落,那從血液深處迸發的衝擊感,讓我久久無法平靜,內心的撼動是無可言喻的。

衷心感激那些為重建 Kapaliwa 付出的人們。他們重建的不僅是石板屋和建築實體,這裡更是牽引著每一位 Taromak 族人們的心之所向。站在這裡,我感到無比欣慰與感動。

終於,我回來了,回到這片承載著祖靈們智慧與靈魂的地方。
【建議行程】
交通方式:開車走花東縱谷公路/台9線至達魯瑪克部落,因有人數管控,至 Kapaliwa 舊部落請接洽當地族人再拜訪。
路途總長:約2公里
步行時間:約2小時
Kapaliwa 舊部落
add 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
山林涉涉
族名 Amao Laliluasa,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