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er luxe 奢遊 祕旅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阿里山白雪村——尋訪消逝的採樟聚落

風景/白雪村/阿里山/嘉義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上次踏查大溪煤礦遺跡、魚路古道的硫磺山徑,這回我們走進阿里山的山腰雲霧,探訪一座因採樟製腦而興的聚落,見證了阿里山伐木鐵道的繁華、客家族群的樟腦事業、鄒族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產業消長與族群遷徙在此交錯,堆疊出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歷史紋理。濕潤氣候讓松蘿攀附在枝椏上,樹幹與石頭滿佈厚厚的苔衣,羊齒植物參差點綴其中。偶有陽光從葉隙斜灑,令人深刻感受到有機無序又靜謐的共生之美。

風景/白雪村/阿里山/嘉義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風景/白雪村/阿里山/嘉義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自從歐美發明了賽璐珞(Celluloid)與無煙火藥後,樟腦便成為各國覬覦的軍工戰略物資。台灣中低海拔的山林綠意盎然,遍布蔥鬱的樟樹林,因此孕育出一座座因採樟而興的山中聚落,成為樟腦主要出口國之一。當年林間煙囪林立,空氣中瀰漫著煮腦的香氣,成為那個時代的特殊風景。據楊南郡老師記載,日治時期的阿里山區內,樟腦寮規模之盛,曾有280處樟腦寮、73處芳樟腦寮,腦丁們以家族為單位,披荊斬棘進入山野,開闢屬於自己的腦寮基地,也運走了滿山樟腦與樟腦油,白雪村(又名水山村)就是其中一個樟腦寮聚落。

風景/白雪村/阿里山/嘉義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霞山鐵道遺構的溫柔引領

通往白雪村有多條登山路境,有人選擇由兒玉北霞山踏入,也有人自石山引水道順勢切入博博猶溪,還有人從真鹿林山西南稜迂迴而上。但最平易近人的,莫過於循著霞山鐵道舊跡前行,平緩且舒適宜人。霞山線鐵道全長8公里,過去是阿里山林場日治時期的伐木支線,昔日的鐵道遺跡已化為山徑。腳下多數時候都踩在舊鐵道路廊上,沿著海拔2,300公尺的山腰緩緩前行。林道間,靉靆的雲靄在樹梢間穿梭,模糊了樹的輪廓,也分層了整片森林,這裡的濕潤氣候讓松蘿攀附在枝椏上,樹幹與石頭滿佈厚厚的苔衣,羊齒植物參差點綴其中。偶有陽光從葉隙斜灑,在松針地上映出斑斕色澤,腳步在厚厚的針毯上輕柔的彈跳。短短一段路,令人深刻感受到有機無序又靜謐的共生之美。山腰間,可見霞山林道的遺構與歲月痕跡,厚苔覆蓋的木橋敦、鏽蝕的鋼圈,不知是採樟人、獵人或愛玉工人遺下的舊碗與瓶器。伐木遺跡與新生柳杉林交錯,可窺見執政者的永續理念。部分溪澗上仍見高架木橋,雖有地基流失木橋頹圯,形成許多處崩塌拉繩的地形,反倒豐富了此趟的樂趣,只要多留一分注意,皆能安然穿越。下午三點半,穿越杉木復育林,抵達南鞍營地,地形平坦營地遼闊,因為霞山線全長8公里,推測此區有可能是鐵道終點,日治時代的檜木就在這裡集中運出。 一頂頂的藍色帳篷排列在直挺挺的林間,雀躍的笑語聲與升起的炊煙交織,在靜謐的山林中,泛起歡聚的漣漪,彷彿勾勒出當時交錯觥籌眾賓歡的錯覺。

風景/白雪村/阿里山/嘉義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遺世獨立的白雪村

第二天晨光熹微,我們輕裝上坡至海拔2,400公尺的2408峰,隨後海拔一路從2,400公尺落到1,600公尺,抵達化香嶺三叉路口,左側有塊往白雪村的指示牌,來到遺世獨立的白雪村(1614M)。白雪村位於阿里山鄉北霞山麓、博博猶溪畔,見證了阿里山地區族群遷徙與產業興衰的歷程。日治時期,這裡聚集了來自新竹、苗栗的客家人,村民以製腦、採愛玉、打獵、造林為生,村內設有樟腦話所、警官駐在所及教育所等設施,生活機能一應俱全,村民製完樟腦雇用挑夫人力徒步運到新高口,阿里山鐵道主線運出,新高口曾是特富野鄒族通往玉山的古道樞紐,也是伐木鐵道、客家樟腦事業、林業開發與原住民文化的交織場域,堆疊出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歷史紋理。好景不常,民國50至60年代,隨著合成樟腦與新型塑膠的問世,天然樟腦需求急遽下滑,村中五、六十戶人家漸失依靠,只得陸續離開。楊南郡老師造訪時,村中僅剩孤寂的劉子仁一戶人家,而最後一戶也悄然遷出,水山村遂歸於沉寂。

風景/白雪村/阿里山/嘉義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現在白雪村的建築成為了歷史記憶的容器,衛生所曾為村落的行政核心,建築群後方林相層次豐富,可見柳杉、竹林、原生喬木混雜生長。當樟腦沒落後,冬季愛玉子採收季節,由林務局標售採收權給業者,雇鄒族青年進行採收,摘採愛玉子的鄒族工人就會利用廢棄的衛生所作為一週的居所,所以仍可見獵人與愛玉工人吊掛的棉被、瓶器、獸骨等生活殘影,訴說著過往的行腳與日常。由於村落的歷史跨度悠久,許多屋舍已殘瓦破牆、鍋碗散落,幾株盛開的梅樹在斷垣殘壁中綻放。

風景/白雪村/阿里山/嘉義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惜別樟腦時代,蔓草中的歷史記憶

當時楊南郡老師有詳盡田調重點建築,徐邱琴宅邸,早年在村內參與製腦、造林和農作,目前保有縫紉車與唱盤、懸掛的衣物推測是後人留下、劉子仁宅是最後一個擁有戶籍居民,經歷過製腦、伐木、採愛玉等等產業的轉折與消長、郭進坤是白雪村早年著名的腦丁,也是最早一批轉型投入採愛玉、造林與護林工作的居民。郭宅門口還貼著春聯,屋內設有簡便的山佛神祭台,僅以簡單的神座和香爐寄託敬意,臥室裡保留著床與被褥,旁邊就是腦寮,內有焗腦鐵鍋(腦灶),當年製作好的樟腦,就是從這裡送到樟腦詰所,再集中提煉,統一檢查品質,當年官方為了嚴格控管樟腦專賣,在山區設立詰所,全村的生活與命運,是圍繞著樟腦詰所轉動。

風景/白雪村/阿里山/嘉義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離別前,我依依不捨拍了上百張照片,想要把這些建築好好地記錄下來,望著殘破的結構,那如房舍嘆息垮下的荒蕪,我心想這些珍貴的聚落建築群,怎麼還沒被列入歷史建築,而隨它頹傾在荒煙蔓草中呢?願這些家屋的記憶能被更溫柔地守護,不再被遺忘於歲月荒原。

【建議行程】
路途總長:約31公里
步行時間:兩天一夜
行程建議
D1 新高口停車場→霞山線林道→大水壺獵寮→南鞍營地
D2 南鞍營地→2408峰→化香嶺→白雪村→南鞍營地→霞山線林道→新高口停車場

新高口停車場
add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台18線98.75K 處

延伸閱讀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琅嶠卑南古道:踏查斯卡羅的軌跡

2025-05-01 21:00:00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走讀烏來泰雅歷史──桶后溪越嶺古道

2025-03-20 09:00:00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探尋外星古文明傳說:凱達格蘭遺跡

2025-02-19 10:00:00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隱秘河谷間的自然景緻──平溪大華壺穴群

2025-01-18 10:00:00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Kapaliwa──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尋根之旅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Kapaliwa,東魯凱語的意思為真正的部落,此處曾是台東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的居所,但因百年前日本政府的移住政策,強制讓部落移居到山腳下,身為達魯瑪克一份子,希冀藉由這次的尋根返鄉之旅,找回心靈上的歸屬與認同感。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卑南地方的高山有一個蕃社大南社,叫做 Taruma,這一族不能歸類於其他蕃族,沒有聽說過有旅行者探訪過。大南社共有3個不同大小的蕃社,會出草馘首,風俗像卑南蕃或排灣蕃,蕃社內住屋樸素,社蕃很鄭重地款待我們,住屋不像排灣蕃,有點像後山的澤利先蕃。」──《探險台灣》鳥居龍藏。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這段文字擷取於鳥居龍藏博士1898年第3次探訪原住民部落的演講紀錄,博士提及的就是 Kapaliwa,也是我第一次讀到關於 Kapaliwa 的文字敘事,當時對博士以學術角度敘述並沒有太大的感覺,但親臨現場卻有難以言喻的震攝感。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回達魯瑪克(Taromak)傳統領域小鬼湖前,怕族人到訪傳領會到侵擾祖靈,所以請益在部落的力元表哥,他表示我應該先要回舊部落祭拜祖靈打聲招呼,讓祖靈知曉我要回小鬼湖。

我說:「請問回舊部落 Kapaliwa 需要申請嗎?」(台灣走很多傳領都要申請)

力元表哥:「回家是不用申請的。」

頓時,內心一陣湧動,歷經30多年的自我探索,本來認為自己是飄蕩在外的浮萍,原來我是有歸屬的。

我的根,位於海拔600公尺,深居於蒼翠茂盛的山坡地中。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小河之歌,道出大南的鄉愁與悲歡歲月

「彎彎小河流就在故鄉的山裡頭,靜靜地陪我無數個春秋,帶著無限的思念,帶著濃濃的鄉愁,日復一日慢慢流到海裡頭。」──沈文程《小河之歌》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一行人坐著四輪傳動的車,一路顛頗前行,左側蜿蜒著清澈碧綠的大南溪,它不僅是滋養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更是無數回憶與鄉愁的時光之河。沈文程這首膾炙人口的《小河之歌》歌詞中濃烈的思鄉之情,與大南溪的流水共鳴,觸動著每位遊子的心弦。看似寧靜僅有幽微漣漪的溪流,曾無情地奪走不少生命,目前此處尚未完整規劃,建議不要貿然下水,更希望來此一遊的遊客,尊重這片土地不要遺留垃圾和人為痕跡。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1969年,艾爾西颱風肆虐的夜晚,一場大火吞噬了大南村。火舌不僅燒毀了族人賴以為家的住所,更無情地奪走了數十條寶貴的生命。大南村也因為音譯大難,改名成東興村。時至今日,回望舊部落的路上,仍能看到被荒煙蔓草吞沒的頹圮房舍和教堂遺址,無言地訴說著那段悲痛的歷史。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重返舊部落 Kapaliwa,開啟百年石板屋的重建之旅

經過約幾十分鐘的路程,我們終於踏上了 Kapaliwa 的土地。祖靈碑的對面曾是大南駐在所,如今卻人事已非,連遺構駁坎都消失無蹤,僅留下模糊的輪廓。拜訪 Kapaliwa 前我們會先進行祭拜祖靈的儀式,告訴祖靈後代子孫及訪客的來到,我們斟幾杯醇香的米酒、檳榔頭要對著石碑,要不然祖靈會不好意思拿取、拜3顆檳榔分別代表天地裡,再輕聲對祖靈訴說我來自哪一個家族(姓氏)、名字、來訪目的,這些細膩的舉措,不僅沒有感到神明上對下的距離感,這些禮數反而像是到親戚的家拜訪作客,既溫暖又親切。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繼續前行,眼前豁然開朗。望見在一片綠意盎然中聳峙著石板砌牆屋,門前那塊飽經風霜的百年黑灰板岩上,石板上有細緻的刻痕,這碩大的石板屋為幾年前由部落頭目率領下在 Kapaliwa 重建,山坡附近是沒有石板的,這一片片黝黑的頁岩和板岩是百年前的族人,從大南溪河谷徒手搬運到海拔600公尺的高地,當時沒有任何現代交通工具可以搬運,內心忍不住欽佩起先民的堅毅。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眼前還有被綠意爬滿的廢棄車輛,表哥苦澀地微笑道出為了重建家園所付出的犧牲,這幾輛車子載不走只好暫時棄置在這,原來這漫長而艱難的重建之路,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艱辛。當年的日本政府強制先民驅離家園遷到山腳處,如今,已超過上百年的歲月,時光荏苒,山林已用超乎想像的復原速度,將居住過的痕跡掩蓋。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上方山坡處佇立著精心修復後的石板屋,屋內留存著常見的日治啤酒瓶、深淺不一的手捏柴窯陶,彷彿還留存著先人的溫度。隔壁的鐵皮屋是部落為知名生物學博士珍古德(Jane Goodall)蓋的家屋。山丘的最高處可見一片完整的牆面,是由黑灰板岩和頁岩堆砌而成的祖靈屋,門前,各個貴族家族的石板祖靈像肅穆而立,守護著這片土地的靈魂。順著等高線往整個山稜望去,曾經繁華的石板屋聚落如今已被蒼翠掩蓋,望著這一片蓊鬱,很難想像這山坡地曾是居住過上百人的部落,那從血液深處迸發的衝擊感,讓我久久無法平靜,內心的撼動是無可言喻的。

屋內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衷心感激那些為重建 Kapaliwa 付出的人們。他們重建的不僅是石板屋和建築實體,這裡更是牽引著每一位 Taromak 族人們的心之所向。站在這裡,我感到無比欣慰與感動。

風景/達魯瑪克部落/台東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終於,我回來了,回到這片承載著祖靈們智慧與靈魂的地方。

【建議行程】
交通方式:開車走花東縱谷公路/台9線至達魯瑪克部落,因有人數管控,至 Kapaliwa 舊部落請接洽當地族人再拜訪。
路途總長:約2公里
步行時間:約2小時

Kapaliwa 舊部落
add 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

山林涉涉
族名 Amao Laliluasa,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

延伸閱讀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深埋於北投林間的日本信仰:弘法大師岩

2024-08-17 21:00:00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奇萊主北下屏風:只緣身在層巖疊嶂的雲海中(下)

2024-02-24 10:00:00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奇萊主北下屏風:只緣身在層巖疊嶂的雲海中(上)

2024-01-21 21:00:00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從日本水神拜到中國大禹的小神社:圓山水神社

2023-12-29 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