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深埋於北投林間的日本信仰:弘法大師岩
空海(弘法大師)創立的真宗言派對日本佛教影響深遠,四國遍路至今仍是熱門的宗教朝聖點。在日治時期,臺灣也有真宗言信徒們,創立了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石像,並建造了奉祀弘法大師佛像的寺廟,其中之一便是丹鳳山的弘法大師岩。
驟然矗立著色彩斑斕的巨岩與散落的石碑,夕陽斜織,透過樹葉的間隙灑在靜置百年的嶙峋岩壁上,幽微的風撫,光影如彩墨般暈染,流淌出一片如神龕內石佛般的溫潤與祥和。
空海諡號弘法大師,日本香川縣人,出生於西元774年的平安時代,圓寂於西元835年的高野山,曾西行至中國唐朝求學取經,開創日本佛教教派之一真宗言,對日本佛教影響深遠,至今,仍有數以萬計的巡禮者,走訪四國地區跟弘法大師徒步環繞苦修的靈場,又稱四國八十八箇所。在日治時期,日本的佛教信仰也傳入臺灣,鎌野芳松等信徒為了還原了四國遍路信仰,發願創立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以具象的石佛分別對應日本88所寺院靈場,從西門町弘法寺釋迦如來做為第1番,至北投普濟寺藥師如來為第88番,除了現今仍留存的石佛群,臺灣至今還有少數奉祀弘法大師的寺廟,包括西門町天后宮、花蓮慶修院和台南開元寺,以及這次探訪的丹鳳山的弘法大師岩。
軍艦岩:短程登高擁絕佳展望
從陽明大學的軍艦岩起登,今天是溽暑難耐的艷陽夏,即使是短程的緩坡階梯,還是走得滿頭大汗。行走僅約15分鐘,即可從一片蒼鬱中督見砂岩與頁岩交織成的獨特紋理,稱之為軍艦岩的白皚沈積岩體,軍艦岩海拔僅有185公尺,猶如雪白的船艦停駛於鬱蔥枝葉扶疏上而得此名。山稜線猶如東北角海岸的風化節理,是海水長期沖刷沈積的波浪紋痕,再加上風衝壓力,植物生長不易,故形成一片光禿裸露的景緻,也因為此處沒有植披遮擋,即使海拔不高,展望還是非常廣闊,可以看到清幽的威靈頓山莊、關渡平原、大屯山群、天母地區等,在此處稍作休憩,便右取往丹鳳山前行。
丹鳳山:嚴峻的生態復育之路
丹鳳山,因山頂刻碩大的丹鳳二字,另有一說是從天空鳥瞰山形猶如鳳凰而得名。日治時曾種滿松樹稱為松葉山,另山中建弘法大師岩別稱大師山,前者因幾場火燒山,以大火燎原後的先驅植物取代之,並無滿山松樹的盛況。丹鳳山和軍艦岩的木山層砂岩地質為清代與日治時期的石材原料,稱之為唭哩岸石,高峰時石牌地區曾有數十家採石場,業者山上打石之後,再以運石牛車搬運到河邊,唭哩岸石最大的特色是有著鵝黃色的手工斜條鑿痕,冬暖夏涼耐用防火,清末時作為部分台北城牆的材料,現在臺灣大學的校牆仍保留當時石材的原貌。
相較於軍艦岩,往丹鳳山的路途明顯人煙稀少,泥土緩坡走起來輕鬆愜意,沿途林木稀疏,少有濃蔭密林。丹鳳山因石英砂岩的土壤層薄,不易涵養水份,近幾年經歷了幾場火災,將此處燒成荒漠。現在於貧瘠復育中的植物,正在努力成長著,不過當暖化及極端氣候影響越明顯,山中植物能否重回昔日茂密?我還是有點存疑。此外,此處屬於順向坡地形,附近的居民擔心開發過度會影響水土保持,造成土石滑落有釀災危機,曾出面抗議開發案。如今,丹鳳岩體依舊脆弱,以水泥和鋼索固定,懸於崖邊,上方裝有岩盤傾斜監測儀器,監控可能位移的岩盤,巨岩五花大綁的模樣看得令人觸目驚心,我不太敢靠近此處,拍完照便匆匆離去。
弘法大師岩:跨越時空的信仰傳承
沿著小徑下行,驟然矗立著色彩斑斕的巨岩與散落的石碑,石梯間佇立著兩塊刻有「奉獻」二字的石燈籠燈柱,旁側還有低調的石塊,上面寫著:「台湾よ永に幸なれ」意思是「臺灣啊!要永遠幸福!」不知這句話是否為日本敗色漸濃,有感而發刻下的鼓勵之語。夕陽斜織,透過樹葉的間隙灑在靜置百年的嶙峋岩壁上,幽微的風撫,光影如彩墨般暈染,流淌出一片如神龕內石佛般的溫潤與祥和。
明治43年(西元1910年),日人在岩壁上鑿出了一座岩龕。正龕祀奉的是金剛界大日如來,下方刻滿了日本捐獻者的芳名。巨岩旁則矗立著弘法大師的紀念碑,上方用日文草書寫著:「遠望只見鄉里的草木和花,大師之山光輝閃耀。」穿過巨岩的隙縫,還有一個副龕,是大正15年(西元1926年)供奉的護法神不動明王尊。相傳不動明王揮劍斬平海浪,護送弘法大師從中國平安返日。民國後,這地方逐漸荒蕪,然而,巨岩歷經歲月的沁潤,依然巍然矗立。儘管信徒離去,信仰的力量如磐石般堅固,依然深植於台灣這片土地。
我曾數次路過此處,都未曾見神龕的木門開啟。今日恰逢信徒前來參拜,讓我得以一窺這神秘的佛像。我雙手合十,低聲喃喃道:「感謝您,我會好好記錄這一刻。」
【建議行程】
交通方式:軍艦岩登山口→軍艦岩→照明寺→柏油叉路往丹鳳山步道→弘法大師岩→丹鳳岩→繞回弘法大師岩→丹鳳山登山口出口
路途總長:約3.5公里
步行時間:約2小時
軍艦岩登山口
add 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陽明大學內
弘法大師岩登山口
add 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00號
山林涉涉
族名 Amao Laliluasa,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