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新藝術,重返卡巴萊的金色年代

卡巴萊(Cabaret)起源於1889年法國巴黎的紅磨坊,是一種歌廳式音樂劇,以妓女的情色表演為特徵,二○年代風靡歐陸,象徵城市奢華生活。1901年柏林出現第一家卡巴萊夜總會,在威瑪時期更發展出德式的威瑪卡巴萊,相較法式卡巴萊的淫褻風流,含蓄保守的威瑪卡巴萊則更富文學氣息,結合音樂、文學詩歌與小品劇,對政治、經濟、民生進行嘲諷批判。

威瑪卡巴萊匯集了詩人 Heinrich Heine(海涅)、劇作家 Bertolt Brecht(布萊希特)、文學家 Kurt Tucholsky、作曲家 Kurt Weill、Hanns Eisler 等眾多德國著名大家之作。其中1935年移居美國、有「德國卡巴萊之父」之稱的 Kurt Weill,被認為是美國百老匯音樂劇風格的創始者。

六○年代起,一度受納粹黨所禁的卡巴萊重獲重視,卡巴萊的電視節目、戲劇季及藝術獎紛紛設立,有如美國政治脫口秀一樣受到德國歡眾喜愛,甚至發展出卡巴萊藝術家在每年「聖灰星期三」發表時政批判的慣例。

位於柏林的 BAR JEDER VERNUNFT 是著名的卡巴萊劇場,開設於1992年,夜夜熱鬧上演卡巴萊劇、喜劇、舞蹈和音樂表演。自開幕以來,以數部大型獨立劇作躍升為柏林一流的藝術娛樂場所。

BAR JEDER VERNUNFT 請來知名藝術家參演,也推廣無名藝術家的實驗表演計畫,作為德國少數未申請補助、全賴觀眾支持的劇場,其節目精彩可見一斑,被法國《解放報》、美國《時代雜誌》評為「柏林文化地標」及「最佳卡巴萊夜總會」,亦受德國文化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外觀低調的 BAR JEDER VERNUNFT,內部是一座新藝術風格的豪華鏡篷(Mirror tent),為一座20世紀初荷蘭度假村的舞廳原件。古典細膩的壁面紋樣上,覆滿了無數的大小鏡框,將鏡篷空間化為一個虛實交映、沒有邊界的夢境。

2014年上演的卡巴萊劇〈La Cage aux Folles〉,以華麗視覺和悅耳音樂,探討社會體制對於少數異類的壓迫與否定,在性別認同的議題裡勇敢找尋自我。賞聆卡巴萊亦是對人生的思索,1972年電影《Life is a Cabaret》的女主角的 Liza Minnelli 即這麼唱道:「為什麼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呢?來聽樂曲演奏吧!人生就是一場卡巴萊,老友啊!一起縱情於卡巴萊吧。」
│未成年請勿飲酒│
BAR JEDER VERNUNFT
bahn Spichernstraße (U3/U9)
add Schaperstraße 24, 10719 Berlin, Germany
tel +49-(0)30-883-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