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鬼月不驚魂|秋日安心步道4+推薦!遠離「魔神仔」健行全攻略

農曆七月,不僅有許多民俗禁忌,氣溫也悄悄從酷暑轉涼,正是適合上山健行的好時節。在臺灣民間傳說中,山林是「魔神仔」的棲息地,祂們會在山中迷惑人心,讓人迷失方向。與其心生畏懼,不如掌握幾個「鬼月安心登山」的原則,在享受涼爽山林的同時,也能讓身心獲得平靜。

現代人登山,不只是為了征服山頂,更多是為了親近大自然,尋求心靈的平靜。與其說要提防「魔神仔」,不如說更需要提防迷路、中暑或疲勞。在鬼月期間,選擇人潮適中、路徑明確、維護良好的步道,並結伴同行,是確保平安的最佳守則。

3秘訣防山中魔神仔
根據民間傳說,以下三項不成文的對策流傳至今,通常口耳相傳,帶有神祕色彩,但可以讓人在心靈上感到踏實。
1. 結伴同行,不叫全名
傳說魔神仔會叫名字來迷惑,因此在山裡,人們習慣只稱呼綽號或代號,避免被魔神仔盯上。結伴而行,彼此互相照應,也能有效防止迷路。
2. 不回應奇怪的聲音
如果在山裡聽到有人呼喚你,但周圍卻沒有人,切記不要回應。傳說這是魔神仔的伎倆,只要回應,就會被迷惑進而失去方向。這也是為什麼在山裡聽到奇怪聲音時,保持警覺且不亂應答非常重要。
3. 在出發前向山神打招呼
在入山前,可以雙手合十,向山神或土地公報告姓名與此行的目的,請求祂們庇佑平安。這不僅是民俗儀式,也能讓人帶著謙卑與敬畏之心,更謹慎地面對大自然。

鬼月安心步道01|新北 桶后溪越嶺古道
桶后越嶺古道,為烏來三大古道之一,從烏來孝義通往宜蘭礁溪。昔日是泰雅先民的獵徑,後經日人伐木植林,靜謐的原始林逐漸改變樣貌。沿著潺潺溪澗穿越蒼鬱林木,攀上銀白芒草翻騰的山巔,最終抵達桶后溪源頭,這一趟旅程,彷彿翻閱著泰雅的歷史。

桶后溪,位於雪山山脈尾稜,是新北烏來與宜蘭礁溪的分界,1860年前,屈尺以上的新店溪山區仍隱秘著泰雅部落,直到日治時期,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入山踏查,並首次以人類學的學術方式,系統性的記錄原民文化,為這片幽邃山域揭開一層神秘的面紗。後因桶后溪流域擁有廣袤低海拔闊葉林,日人伐木業者,土倉家族與三井合名會社(今三井集團),相繼在此開發木業,修築自新店屈尺至宜蘭礁溪的「屈尺叭哩沙間橫斷線」,桶后越嶺古道亦由此誕生。在伐木鐵道的轟鳴聲中,阿玉(Ageku,今孝義區)極盛期一度成為千人聚居的小型林業部落,但在繁華之下,原住民部落卻被迫遷徙,遠走異鄉。
【建議行程】
路途總長:全程6.8公里
步行時間:約3小時
行程建議:烏來孝義部落桶后吊橋→桶后越嶺古道烏來端登山口→台電吊橋(無法通行)→烘爐地山叉路直行→越嶺鞍部→桶后溪水源地→桶后越嶺古道礁溪端登山口
桶后管制哨
add 新北市烏來區桶后林道(動力車輛需有通行證才能入內)

鬼月安心步道02|南投 玉山
玉山,是許多臺灣人一生中的想望。昔日攀登玉山還需經由東埔進入八通關古道,橫越重重險阻才能攀登而上。到了1900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一行人從知母朥社(今特富野)出發,攀行於杳無人煙的山巒,到沼平的新高山登山口沿稜線步行至塔塔加鞍部,成功由西側登上玉山之巔,開創了今日熟知的登山路線。

如今,玉山已成為路況良好的入門級百岳,最具挑戰的反而是適應高度和抽到僅有116個床位的排雲山莊。當時的玉山西峰因為抽不到床位而採單攻的方式完成,沒想到這次的主峰我竟然中籤了,久違的百岳啊!懷著些許忐忑的心情,在排雲管理站報到後,搭上接駁車,前往海拔2,610公尺的塔塔加鞍部登山口。整裝後步行起登,沿途緩坡平緩舒適,讓人不禁感到昏昏欲睡。和煦的光從葉隙中篩進,輕柔地撫慰著行進中的人群。因身體產熱,我脫下外層風雨衣,只穿著中層衣物,體感正好。這樣的舒適感受,沁人心脾的純淨空氣,只有在高山才能體驗,溽熱的台北一年裡也難得有這樣的日子。
【建議行程】
路途總長:來回約22公里
步行時間:兩天一夜
行程建議:
D1 玉山登山口→孟祿亭→玉山前峰登山口→西峰下觀景台→大峭壁→排雲山莊
D2 排雲山莊→玉山主峰→排雲山莊→玉山登山口
塔塔加鞍部登山口
add 南投縣信義鄉

鬼月安心步道03|琅嶠卑南古道
阿朗壹(Aljungic)原為台東達仁鄉排灣族大龜文王國部落的舊稱,如今常被誤指為琅嶠卑南古道的旭海至南田段。這條沿海古道承載原住民獵徑、通婚遷徙的足跡,歷經清廷開山撫番與二戰防禦遺跡,現僅存七公里,隱身於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內,保留台灣最原始的海岸風貌。

琅嶠卑南古道需事先預約,並由環境解說員帶隊,進出口皆設有稽查哨,以確保這片未受公路貫穿的淨土得以保存。我們從台東南田村出發,沿著小徑緩步前行,跨過塔瓦溪,眼前豁然開朗,一望無際的南田礫灘鋪展在湛藍與蓊鬱之間。這裡是台灣東南隅的靜謐角落,遺世而獨立,維持著簡樸而緩慢的漁農生活。
【建議行程】
路途總長:約7.2km
步行時間:約5小時
行程建議:臺東縣的南田村→北礫石灘→觀音鼻山→軍艦岩→南礫石灘→屏東縣的旭海
南田村入口
place 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台26線88.6公里處
旭海村入口
place 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台26線的公有停車場

鬼月安心步道04|宜蘭 舊太平山加羅神社
舊太平山,泰雅族語稱眠腦(Minnao),位於大南澳山區的霧林帶,這裡隱匿著寧靜的湖泊、高聳的神木和古老的林場。東北季風在此匯集,終年濕潤,雲霧繚繞,孕育出繁茂的檜木與闊葉林。

晨曦熹微,陽光溫柔的從枝枒間照映在我們身上,道路寬廣平緩,行走之間,兩旁芒萁叢生,蕨類伴還隨著整齊的人造柳杉林。從管制閘門到巨木登山口前與加羅湖路線重疊,到登山口後往右陡上是熱門的加羅湖路線,往神社路徑需取左行走嘉平林道,轉過一個彎,眼前的景象忽然一變,遁入杳無人跡之境,濃蔭蔽日,水泥路已轉為已被羊齒苔蘚吞噬的原始林地,偶而有積水泥潭,讓登山鞋深陷其中,步履艱難。沿途可見遭砍伐的樹頭遺跡靜置於此,百年前這一片應是如泰雅先民所稱的 Minnao,是個枝葉扶疏、蒼翠如海,充滿靈魂的古老森林。
【建議行程】
路途總長:來回約27公里
步行時間:兩天一夜
行程建議:
D1 四季林道紅色鐵柵欄→四季林道→加納富溪→巨木登山口取左→嘉平林道→嘉蘭池→給給池→嘉平營地
D2 嘉平營地→加羅神社→嘉平林道(不經過巨木登山口)→四季林道→第一道紅柵欄
四季林道登山口
add 宜蘭縣大同鄉段四季738地號「大同鄉四季第十三公墓」,再步行或搭乘當地接駁車到四季林道紅色鐵柵欄。

將對「鬼月」的恐懼,轉化為對大自然與自身的敬畏,並謹慎做好準備,即使是在這個特殊的月份,也能安心走入山林,讓每一步都充滿寧靜與力量!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探尋外星古文明傳說:凱達格蘭遺跡

凱達格蘭山(Ketagalan),為七星山主峰與南峰間的小丘陵,近年來被賦予凱達格蘭族的傳說與外星文明的浪漫想像,此趟從熱門的冷水坑路線啟程,再穿越箭竹海洋,於蜿蜒的山徑間尋訪古文明遺跡,探索隱身其中的山神廟與神秘石堆群。


朝霞如絲綢般輕柔地穿透山嵐,照映在廣袤的台北盆地,讓櫛比鱗次的城市與遠方的層巒疊嶂相輝映,基隆嶼與沒入海中的岬角在遠方若隱若現,與搖曳的菅芒相映成趣。位於台北盆地北緣的七星山,為台北最高峰,根據康熙時期臺灣府志記載:「此山脫落七頂,至第七峰山頂更高,圓靜如星,故名曰。」七座山峰猶如天際明珠,靜靜佇立在台北的天際線上。30年前在附近有座小丘的神秘面紗被一群登山客掀開,他們在七星山主峰和南峰間的荒煙蔓草中,意外發現疑似人工堆疊的三角椎體,將之稱為凱達格蘭山(Ketagalan),又名金字塔或七星錐,這個發現將凱達格蘭族的傳說與外星文明的想像牽連著,後來考古愛好者們又陸續尋得宗教祭壇、基地與半月形池。

根據傳說,凱達格蘭族的祖先來自外太空,他們乘著「龜霧」象徵飛碟的天際方舟降臨七星山頂,於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如今僅剩下疑似錯落的殘膏賸馥待後人探索。之前我循著馬偕淡蘭之路的足跡,探訪了真實的凱達格蘭部落,這次讓我們穿越箭竹叢林,在熟悉又神秘的七星山上,一同尋訪凱達格蘭古文明的遺跡。

冷水坑到七星山的初癒之旅
作為痊癒後的首次踏青,選擇陽明山作為復健之旅的起點,從士林搭乘小15抵達冷水坑服務中心,佇立在登山口時,仰望著七星山上如蟻群般攀登的人潮,內心不禁躍動著。冷水坑往東峰的路,緩坡的石階蜿蜒而上,兩側迎風飄的菅芒浪白,染銀了蒼翠的山巔,為整個山景覆上了一層淡淡的灰青。本應是愜意的探索行程,由於肺病初癒,沿途眉頭緊蹙跂行喘息,不時停下專心調整呼吸,讓清冽的冷空氣充盈肺腑,但不宜休憩過久,深怕寒意侵擾又需重新熱身,還好冬日的景緻風光旖旎,在轉角處俯瞰大地時,朝霞如絲綢般輕柔地穿透山嵐,照映在廣袤的台北盆地,讓櫛比鱗次的城市與遠方的層巒疊嶂相輝映,基隆嶼與沒入海中的岬角在遠方若隱若現,與搖曳的菅芒相映成趣,我凝視著更迭的山容,忘卻了疲憊。

一小時後,終於登上七星山東峰,望向主峰方向,綿密的山頭割出一條裂縫般的步道,塞滿摩肩接踵的登山客。往主峰的路段,沿途石階與土徑交錯,林蔭扶疏蔽日成蔭,約莫半小時抵達海拔1,120公尺的七星主峰,由於山上的氣候變化莫測,隨著時光的流變,原本的冬日艷陽瞬間雲霧繚繞,飄渺的霧氣如同大屯山地熱谷吐露的裊裊白煙,在山林間流竄。稍作休憩用餐時,遠目南峰零星的登山客身影,彷彿在引領我走向那片凱達格蘭族的神秘領域。

密林中的山神廟與恐龍接吻石
離開主峰後,我決定轉向小油坑步道,一條藏身於參天箭竹叢中的幽徑悄然現身。山徑雖清晰可尋,但每個岔路都藏身在錯綜的密林間,唯有憑藉離線地圖指引,才能在這綠色迷宮中尋得正途。行至山徑一隅,一座石砌小山神廟靜默佇立,石碑上陰刻的楷書為「七碧成靈神台座」的字樣,根據石碑的樣式推測為民國後的祭壇。再往深處行去,即可看到隱身於一片蒼鬱中的大山神廟,昔日祭祀的石碑已消失,只剩殘垣斷壁逐漸融入山林裡。
循離線地圖指引,穿過無跡的林間,不消片刻,只見兩座菱形巨石如相親的巨獸般矗立在密林間,就是俗稱的恐龍接吻石,相傳是凱達格蘭族的神聖祭獸壇,附近有一塊月牙池又稱祭天壇,推測是古人祭天的位置。猶記得幾年前初蹈斯地,我佇立在龍吻石前,午後的陽光穿透交錯的葉隙,在巨石上灑下斑斕光影,隨著光束篩落的,還有時光的細流,仿佛能感受到祖靈注入山林的靈韻,那一刻的震懾雖源自登山客的浪漫臆想,卻在記憶裡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記。

此時我加入一群同樣目的地的登山客,繼續完成七星探索之旅。鑽出箭竹林回到小油坑主徑,往前行約數十公尺便見往南峰指標,又再度撥划鑽回箭竹海洋。待抵達七星南峰時,卻見一片蒼茫白牆,與市157基石合影後,便匆匆揮別。隨後又走回小油坑路徑,再鑽入不太明顯的西峰入口,一開始就濕滑陡下,建議此趟最好戴上手套,抓住兩側植被,壓穩重心緩慢往下避免滑倒,不久後在一片箭竹林中督見七星西峰的市226基石。

外星傳說與科學論證並存的凱達格蘭山
往凱達格蘭山的路徑更加紊亂,即便有離線地圖在手,稍不留神也容易錯失入口,這座20公尺的小丘,稍微拉繩上攀即可登頂。往日登頂總是白茫茫一片,托山友的福,今日卻難得有展望,遠眺能清晰看見主峰上熙來攘往的人影與天母地區,前方冰河期的孑遺植物昆欄樹依然挺立,扁平如雲的樹葉叢在風中輕顫著。

被稱為金字塔的凱達格蘭山(Ketagalan),據傳為人工堆砌或外星遺跡,不過研究需結合考古學田野調查、歷史學資料,以及訪談當地耆老,才能釐清該區的文化脈絡。陽明山國家公園也曾委託地質與考古學者進行現地勘查,據文獻所述,考古學者並沒有發現任何史前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地質學家更推測形似人工的石堆,其實是火山噴發後歲月風化的傑作,這些傳說更多是基於當地地貌和傳統的再解讀,而非實際考古或地質發現。

夕陽西沉,我們沿著苗圃登山口下山,餘暉灑落在這片承載著凱達格蘭族傳說的土地上。或許正是這些外星文明的浪漫想像,讓這座山不只是一座山,而成為了一個永恆的謎題,靜待著每一位登山者去探索與理解。
【建議行程】
路途總長:全程約9公里
步行時間:約8小時
行程建議:冷水坑登山口→七星山東峰→七星山主峰→七星山小油坑路線→小神廟→大神廟→龍吻石→七星山南峰→七星山西峰→凱達格蘭山→苗圃登山口
冷水坑登山口
add 台北市士林區菁山路101巷170號(冷水坑服務站旁)
七星山苗圃登山口
add 台北市北投區竹子湖路1-20號(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旁)
山林涉涉
族名 Amao Laliluasa,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