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高雄鳳山蘆葦陶工作室,體驗手拉胚與手捏陶藝課程,透過手感自然溫暖陶冶心靈

根據蘆葦老師觀察,喜歡拉胚的人通常喜歡工整、正圓的事物。(攝影/Carter)
製作陶藝的過程充滿專注與共鳴,彷彿進入一個自我忘我的「Me Time」。無論是運用轆轤(陶輪)拉胚製作杯、碗、盆等器皿,還是以雙手捏塑陶土,這一刻的創作過程不僅能培養耐心,還在平緩的節奏中細膩地滋養了對藝術美感的深刻體悟。
迎接疫情挑戰,勇於轉型創新
蘆葦陶工作室位於高雄鳳山,這個簡約的小空間散發著陶藝的寧靜氛圍。為了傳承陶藝創作的初心,創辦人盧彥瑋(蘆葦老師)與陳于安(于安老師)在此開設了手拉胚與手捏陶藝的體驗課程。

盧彥瑋、陳于安畢業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對陶藝創作充滿理想與熱情。(攝影/Carter)
兩人皆畢業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畢業之後一起投入陶藝相關工作與創作至今已有7年多的時間,即使面對疫情衝擊,他們仍按照既定計畫返鄉成立蘆葦陶工作室。蘆葦老師表示:「疫情其實是蘆葦陶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型關鍵期。」
原本以生活陶創作及體驗課程為主的工作室,因疫情期間無法開課,他們轉向結合室內綠植的陶藝盆器設計,而多數陶友也是透過盆器認識「蘆葦陶」這個品牌。

蘆葦老師嘗試將陶藝結合植栽,也因此培養出收藏塊根植物的嗜好。(攝影/Carter)
特色創作,教學相輔相成
蘆葦草的花語是「堅毅不拔」,它能在惡劣環境中生長又能淨化環境,蘆葦老師解釋:「雖然外觀普通,但是和我們想要訴求的形象類似,低調且不屈不饒。」工作室窗檯邊擺放著小盆栽琳瑯滿目,嘗試將陶藝結合植栽,喚起人們重新感受觸摸自然的溫度。

從初期版畫風格到如今專注在鑽研盆形、雕刻和肌理上,能看出蘆葦陶不同時期的風格轉變。(攝影/Carter)
蘆葦陶的兩位老師既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他們在陶藝創作中展現不同風格。蘆葦老師作品著重曲線,從火焰延伸的表現手法,創造出帶有奇異生物感的線條;于安老師則深諳岩石、創作出層岩系列代表作,平凡沉穩的氛圍,深受喜愛。
儘管手作陶藝屬於相對小眾,蘆葦和于安兩位老師仍堅守專業,「手」著這份具有歷史及文化價值的傳統技藝。

由於塊根植物本來就長得很有個性,若盆器顏色五花八門容易失焦,于安老師觀察後,發現植物陶友還是最喜歡黑色。(攝影/Carter)
為了提供初學者來完整地認識陶藝,工作室更開設「一人即成團」手作課程,蘆葦老師主要教導拉胚,于安老師則是手捏體驗。「相較市面上課程多以孩童為主,我們的陶藝課程是專門為成年人量身打造。」于安老師特別解釋,對於忙碌的上班族或長期專注育兒的家庭主婦,學習陶藝反而是一種舒壓,不但可以享受和自己對話的時間,同時還能帶來療癒感。


拉胚體驗課程時間約1小時,學員需要跟隨蘆葦老師的指導,逐步完成作品。(上:攝影/Carter、下:圖片提供/蘆葦陶 Luwei pottery)

手捏教作課程時間約4小時,節奏比較平緩,很適合想要和自己對話,讓自己放鬆的人來體驗陶藝手作。(圖片提供/蘆葦陶 Luwei pottery)
陶藝新創品牌名揚海外
南臺灣最具指標性的潮流盛事——第五屆「高雄時尚大賞」近日圓滿落幕,賽事獨特的「山稜系列」獎座,就是由蘆葦陶所設計,為比賽增添亮眼的藝術氣息。

山稜系列為蘆葦陶代表作之一,深受許多外國收藏家喜愛。(攝影/Carter)
儘管蘆葦陶於2020年才剛成立,但其獨具特色的藝術盆缽創作風格,已迅速在陶藝界嶄露頭角。作品不僅受到美國、澳洲、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地收藏家的青睞,還被國際企業選為贈送歐洲客戶的首選藝品,並入選2022年國際咖啡杯大賽及第四屆臺灣陶藝獎。
兩位創辦人始終保持低調行事,但在陶藝領域的深耕與卓越成就,無疑展現了他們卓越的實力與遠見。
蘆葦陶
add 高雄市鳳山區民生路117號
FB 蘆葦陶 Luwei pottery
IG luwei_pottery
note 拉胚、手捏體驗課程僅可預約週六、日下午。
延伸閱讀
2025過年祈福創新意:旗山新銳書法藝術家楊修華打造「黑色幽墨書法藝術工作坊」,多款 Q 版春聯、紅包袋等商品一次看

楊修華將年節吉祥話結合 Q 版生肖,創作出可愛俏皮又應景的斗方和紅包袋。(攝影/Cindy Li)
春聯斗方不僅僅是農曆春節的裝飾,更是一種心靈寄託,滿載新年的祝願。旗山新銳書法藝術家楊修華,創辦「黑色幽墨書法藝術工作坊」,將祝福化為筆墨,巧妙結合可愛插畫,創作出多款 Q 版春聯、紅包袋等商品,為年節增滿創意與樂趣。
與書法談戀愛
端坐案前的楊修華沉靜凝神、運筆如飛,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揮灑自如,圓潤飽滿的筆觸剛收尾,下一筆,活潑靈動的畫家造型小蛇已躍然紙上,「你一定很難想像,書法就像我的真愛一樣!」提到書法,她的眼中彷彿閃耀著少女戀愛時的光芒。

楊修華能駕馭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同時擅長可愛藝術字及文青感手寫字。(攝影/Cindy Li)
就讀美術班的楊修華,從小就對書法情有獨鍾,然而,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傳統書法總令她感到框架與局限。直到一次偶然的契機,參加網路課程「那些學校沒教的書法設計課」,摸索前行的道路上,忽然開啟一道清晰的大門,原來書法有這麼多元的表現方式,可以結合情感與設計,變化出更加多元且貼近生活的樣貌,這也成為她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楊修華認為寫書法的過程中,需要專注與靜心,有助於放鬆心情,跟自己對話。(攝影/Cindy Li)
寫下獨一無二有溫度的祝福
原本就有美術底子的楊修華擅長結合書法與繪畫,將應景的 Q 版生肖寫入吉祥話,在出生紀念命名額加上與名字相呼應的童趣插圖,瀟灑寫意的座右銘點綴上輕盈溫柔的花草,生動俏皮的創作風格廣受喜愛,粉絲頁命名為「黑色幽墨書法藝術工作坊」,希望翻轉書法修身養性、正襟危坐的印象,讓書法這項傳統藝術以幽默、風趣的新面貌走進人心。

楊修華讓書法這項傳統藝術以幽默、風趣的新面貌走進人心。(攝影/Cindy Li)
現代科技訴求方便,將情感聯繫化為手機裡的一行文字或一張貼圖,「寫字」這件事變得彌足珍貴,楊修華發揮巧思,創作出令人會心一笑的春聯,傳遞一份份無法複製的祝福與祈願。她認為手寫字蘊藏創作者的靈魂,當天的感受影響筆觸,溫度、濕度會改變墨水暈染或飛白(筆畫中有空白無墨之處)的獨特性,與顧客的互動也讓每件作品獨一無二。她分享有次在市集擺攤,顧客希望以自己和好友的名字創作一幅春聯,紀念久別重逢的珍貴友情,顧客真誠感謝讚賞,讓她相當感動。

百福圖以 Q 版風格結合生肖圖,融入百個不同的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好運連連。(圖片提供/楊修華)
以書法走上自我發現的旅程
除了接案創作及春聯作品,楊修華平日也開班授課,透過書法療癒現代人快節奏的高壓緊張的生活。為了讓沒有基礎的學生熟悉毛筆,突破書法困難艱深的心防,楊修華的書法課從直線、橫線、繞圈等畫圖開始,聖誕樹、可愛動物都是課堂上的練習主題,透過畫圖帶領學生享受筆墨的樂趣。

楊修華會帶著學習1至2年的學員一起參加學校或企業團體的寫春聯活動,培養學員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圖片提供/楊修華)
楊修華表示,書法不僅能培養耐心和專注力,字裡行間更映照創作者當下的心境,「書法像一面鏡子,讓我更認識自己。」她的課堂上,學習書法也猶如一段自我發現的旅程。楊修華依據每位學生的特點提供個別指導,引導學生將個性及情感投射至筆墨之間,她認為「字如其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書法風格最重要。她也會帶領資深學員參與春聯揮毫活動,曾經到旗山國小寫春聯、參加工研院及法拉利代理商尾牙活動等,現場的回饋與感謝,讓學員們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與自信。
楊修華回憶道:「學習書法的路上很孤單,但從小內心一直有個聲音,希望可以把書法發揚光大。」如今,她已找到自己的書法之道,用紙上舞動的墨跡和獨特的創作風格與幽默感,帶來溫暖人心的力量,讓傳統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意。
黑色幽墨書法藝術工作坊
FB 黑色幽墨書法藝術工作坊
IG black_humor_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