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er luxe 奢遊 祕旅

專訪鐵鏽染藝術家陳穎亭:鏽出情感的物件,在纖維上留下時間的痕跡

2024-02-20 10:00
text 何芳慈/photo 各攝影
內部空間/陳穎亭/工作室/台灣

走入陳穎亭的工作室,普通不過的透天房子裡,因為披掛許多她所染織的布料、絲線,成品或是半成品的織品商品,使空間表情頓時柔軟起來,多了一絲溫暖。細看陳穎亭的鐵鏽染,布料上暈開的鐵鏽色,是深深淺淺的黃,即便在植物染的複染之下,多了一層多彩的過度色,但染印物件的局部形狀還是依稀可見,彷彿相紙上的顯影,正載入影中的故事。

內部空間/陳穎亭/工作室/台灣

陳穎亭的工作室存放了大量的線材、布料與生鏽器物。透過鐵鏽與水,在纖維上留下時間的痕跡。(攝影:王士豪)

染布如同照料植物

因為熱愛織品,陳穎亭在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就讀期間,決定選擇纖維為主要研究項目。一堂課裡,教授分享日本藝術家使用鐵鏽染布的技法,她當下受到觸動,心想:原來日常生活的生鏽物件,並不是廢棄物,也可以成為染料呀。深受啟發的陳穎亭,一頭栽入研究鐵鏽染,而畢業後她再到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上課,向簡玲亮、馮瓊珠老師學習天然染色與梭織工藝,並逐漸把所學的技法揉合成她的風格。

但鐵鏽究竟是怎麼「染」的?如同你我所困惑的,這曾經也是陳穎亭心裡好奇的問題。陳穎亭大方揭曉她的後台,那藏在工作室後的廚房裡,積了一堆堆的生鏽鐵件,有來自漁船、碼頭、工廠,或是從巨大機械拆下的齒輪、鐵道上的鐵釘、師傅所用的老虎鉗⋯⋯眼前的「廢物」都是陳穎亭創作的「原料」。她取來一張帕布,在上頭編排生鏽物件,確定好位置之後,便用噴瓶把布料與鐵鏽物件噴上加醋的水,這便完成了「染」的前置動作。剩下的,便是靜待時間與空氣的作用。

「鐵鏽染沒有標準作業程序,只能靠鐵鏽與材料互動,達到自己想要的平衡與美感。」陳穎亭把鐵鏽這個無機物形容得彷彿具有生命力,會在布料上盡情留下成長的痕跡。「每天都要灑水養鏽,好像照顧植物一樣。」

小物/內部空間/工作室/台灣

2020年在《基隆潮藝術》展出的作品《晾曬的記號》,以棉布手套、棉線、尼龍線與船上生銹鐵物件為媒材。陳穎亭將漁民工作用的棉布手套加入鐵鏽染,鏽染的樣式,也象徵了手的勞動。(攝影:王士豪)

鏽出情感的物件

由於鐵鏽染具有的「紀錄」特質,使得陳穎亭於2014年發起群眾活動,向各行各業募集曾經陪伴打拼,卻已經鏽蝕退役的工具們,並以鐵鏽染記下情感物件,來探討存在與自我的議題。這場名為《纖維・紀行》的創作,受到葡萄牙 Contexlil 2016纖維競賽協會邀請到海外出展,並且被收入典藏,成為陳穎亭初試啼聲的代表作。

到了2020基隆潮藝術,陳穎亭受邀到基隆正濱漁港創作,在勘察永鴻發88號漁船時,她發現這艘曾經叱吒大海的遠洋漁船,如今面臨廢棄命運,而陳穎亭從船上撿拾的工作手套為靈感,用鐵鏽浸染漁民們的衣著,並吊掛在船上晾曬,成為海風中飄揚的《晾曬的記憶》,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創作。

2022年她與臺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合作 SMA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特展,而陳穎亭從長輩們乘坐的電動輪椅得到想法,循線找到生產輪椅的工廠,把一般人所忽略的細小零件拆出染布,用美的手法喚醒人們對於 SMA 議題的關注。

小物/內部空間/工作室/台灣

鏽蝕的痕跡,一般人總認為是負面的狀態,但陳穎亭卻很著迷於鏽物在織品上留存的痕跡。(圖片提供:陳穎亭)

淘汰物件再現本色

陳穎亭談起鐵鏽染之所以令她入迷,除了有意思的色彩與圖形變化之外,更重要是「鐵鏽染使生活中被淘汰的物件重獲新的觀點,不再只能丟棄或是回收。」廢棄物利用染重獲新生的想法,使陳穎亭把眼光從五金移往更開闊的自然界,她發現在春夏秋冬的時節裡,植物因為自然生理新陳代謝,或是人為修枝挑揀產生的落葉、修枝、樹皮、果皮等等,似乎都可回收來作為染布的原料。

於是,她在行道樹下掃地,蒐集大葉欖仁的落葉,或到中藥店與菜市場,討來熬煮湯藥剩下的藥材、丟棄不用的菜葉與洋蔥皮,嘗試把「冷染」屬性的鐵鏽染與「熱染」屬性的植物染技法混合,成為她獨具風格的複染作品。

「植物染可以開發不同色相,我喜歡顏色會跟著氣候改變,如同人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心情。」擴大染料選項之後,陳穎亭得到更大的創作自由度。在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展中,她以馬祖東莒島展開採集,使用島上撿拾到的軍事物件、砲彈,以及因為軍事需求所種植的植物:豆梨、桋梧、柘樹、茵陳蒿、薜荔、厚葉石斑木、相思、木麻黃、葛藤、蔓荊⋯⋯等進行染布,並加入島上含有鐵質的紅土來媒染,再利用敲染拓上植物的形象,完成這件具有島嶼風土故事的《東莒染色計畫—軍事鐵箱》,再次入選  Contextile2022葡萄牙當代織品雙年展。

小物/內部空間/工作室/台灣

鐵鏽染大方巾/棉布,鐵鏽染+植物染/2016~2023年
因為喜歡鐵鏽染出開的顏色與花樣,陳穎亭開發了服裝、圍巾相關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希望透過工藝技法,表現纖維材質的魅力,同時也回歸到柔軟的感受性。其中方巾是陳穎亭覺得很合適一般大眾穿搭運用的小單品,在服裝裡加入一點點鐵鏽染的色彩,可以很簡單地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圖片提供:陳穎亭)

設計聯名共創

一路創作走來,陳穎亭也從自己喜歡的生活物件出發,把鐵鏽染應用於開發商品,如:絲巾、蓋毯、圍巾、抱枕套等,而獨特技法引來不同領域設計師聯名合作。例如,與臺灣燈具設計品牌 META DESIGN 合作《工地計畫》則是應用工地廢棄物料的鋼筋網格、螺絲、華司、板模鐵釘等,以及石榴皮、洋蔥皮、墨水樹染布,再繃入椅面,使鐵鏽染改以立體的家具形式呈現。

另外,也與服裝品牌 Palette / パレット聯名開發 Rusted Objects 系列,而陳穎亭近來也從茶席上發想作品,以鐵鏽與植物複染天然纖維線,再以織帶機、針織機織成網布,或縫成又像石松又像珊瑚的球體,或結合竹片與海漂木藝材料,成為茶席上的壺承或擺物,帶入不同的歲時想像。

延伸閱讀

高雄「萬.吧 One. Bar」:重返老時光,感受復古摩登的昭和日常

2024-02-19 10:00:00

好的工藝源自於「無心」 — 策展人 米力

2024-02-18 10:00:00

南投草屯「旅物・SHOP」:集結台灣原創工藝品牌、在地咖啡店的工藝選物店

2024-02-17 10:00:00

他創立了亞洲創新會展品牌「雜學校」,蘇仰志專訪:「生活是學習之旅,旅行則是生活中最大的學習」

2019-06-18 19:00:00

好的工藝源自於「無心」 — 策展人 米力

2024-02-18 10:00
text 何芳慈/photo 一J
內部空間/米力/溫事/台北/台灣

走過捷運中山站的南京商圈,轉入中山北路另一頭的靜巷,米力和 Rick 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便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輕輕推開木門,開展於眼前的,是一整個來自日本各地傳統工藝的備前燒、九谷燒、唐津燒,和現代民藝的小石原燒、小鹿田壺屋燒,以及來自沖繩的玻璃切子工藝等器物世界。曾舉辦「大好青空」市集的米力,有著許多斜槓身份,是插畫家、藝術總監、策展人、作家,更重要的是,她很早就開始關注生活雜貨,後來先生 Rick 開始學茶道,兩人鑽研日本器物文化,自己經營「大人器物學」網站分享知識文章,結合實體店,讓同樣喜歡日本工藝的人對器物有更多認識。

內部空間/溫事/台北/台灣

米力和 Rick 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

市集是美感培養皿

「當時一群好朋友一起聊一聊,覺得沒有人做過這樣子的事情,那我們就來做!」米力分享舉辦大好青空市集的起源。當時只是想可以集合周邊的好朋友,一起來辦一場市集,有的人是攝影師、設計師,有的人是甜點烘焙、餐飲的店主,大家都很願意來玩。2014年第一棒在臺南開跑,第二年在臺中,2016年第三屆來到臺北陽明山。米力說,會選擇辦在陽明山頂,是因為臺北市本身就是一個盆地,集合了各式各樣與「美」有關的人事物,讓城市就像是一座美感的培養皿。一場集結好朋友的週末市集,每個人都推出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物,吸引同好大家玩在一起很開心,市集也舉辦得很有趣、很精彩。

現在臺灣各地幾乎每個週末都舉辦市集,米力說:「其實日本反而沒有這麼多。」從前日本京都市在各大寺廟廣場舉辦市集,每場市集都有訂一個日期,彼此都會錯開時間、不互相打架,農人和職人帶著來自不同地區的產物來擺攤,漸漸發展成工藝市、蚤之市等等。現在的米力還是會協助地方單位舉辦大型策展,如「基隆城市博覽會」、「新北設計展」等,她以設計師的視角策劃展覽,集結品牌形成展覽主題的縮影,也以相同方式將日本器物文化濃縮在「溫事」裡。

溫暖的器物文化

2008年,米力便架起部落格分享日本雜貨資訊,那時候這塊市場沒有什麼人做,效果還滿好的。後來經營起網路電商,當時較受歡迎的陶器大多是橫條紋、圓點、格紋這類有簡單花紋的商品,透過照片看圖案,喜歡便能購買。然而,後來愈來愈多人進入這塊市場,能購買的管道變多了,漸漸地演變成價格戰,便不是米力和 Rick 經營的初衷。

於是他們改為專注日本工藝的器物文化,2011年兩人在中山北路的巷子裡,創立「溫事」陶器專賣店,店裡有一整道牆面擺滿 Rick 為了鑽研日本工藝,而留存的日本陶器、藝術、文化相關日文書籍,「為了更瞭解傳統文化,我們開始學花道、茶道,完全專注於純粹工藝,好好地研究、梳理脈絡,撰寫成文章」米力說,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涵括六古窯和古典陶瓷,以及近代民藝設計陶器,此處有全臺最齊全的日本各地工藝考察,希望人們能與器物之間能夠和諧對話,讓工藝走入生活。

內部空間/溫事/台北/台灣

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

陶器源於堅持

「溫事」裡,有代代傳承的千年日本工藝,也有日本四十七都道縣府的民藝陶。「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Rick 說。由於,各地醞釀的陶土、色彩、燒製技術皆不同,用途也不同。47個縣就有47種陶器的樣式,Rick 隨手拾起一件陶器便能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

「因為我覺得每個人基本上都是喜歡聽這種故事的人」米力說。通常對陶有興趣的藏家,會想知道哪一個窯廠是他沒有收藏過的。這些人通常屬於小眾,不是只將陶器視為漂亮的裝飾品,更想了解製作背後的過程。所以會找來巷子裡的客人,多半都對這間店略知一二。當然除了買來自己收藏的人,也常有來買禮物的客人,「客人可以透過我們說的故事,去傳遞給送禮的對象」米力說。因為代代相傳的日本工藝家,大多是在深山裡潛心製陶,過著沒有電窯、沒有太多現代設備的生活,能夠堅持下來都很不容易。收到禮物的人,也會因為這個故事而受到鼓舞,而有被激勵的成分。

生活工藝源於無心

談起臺灣工藝,兩人認為臺灣起步時間比較晚,基本上還在嘗試錯誤的階段,他們時常聽到工藝家在創造個人化風格之前,會經過一段扭曲的階段,因為想要表達的事情太多了,為了展現獨特而失去創作或器物存在的本質。米力引用日本民藝館長深澤直人先生提倡的觀念,他認為設計中的設計,即是讓人感覺不到設計,這個觀念呼應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曾說「最美的創作應該起於無心」,以無心嘗試創作,一天做一千個,十天做一萬個,作品在嘗試過程優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美的形態。

日本工藝、民藝之所以可以存留百年、千年,是因為當時這種無心感在生活裡是被需求的,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而存在,也可以算是一種設計性。米力舉例她天天用的「豬口杯」,原本是用來裝蕎麥麵沾醬使用,但是因為杯口大、沒有把手的器形,可以喝茶、放果子、要喝咖啡也不奇怪,收納時堆疊起來也很方便,這種日常多用途的容器非常受歡迎,也被稱為 Free Cut 自由杯,陶器工藝家也就會隨著需求多做這類型的創作。

內部空間/溫事/台北/台灣

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

創造個人識別度

臺灣工藝有部分出現在展覽和藝廊,其作品目的較偏向收藏。但是日本工藝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雖然傳承時間久,看似很名貴,可是價格卻很親民,傳統工藝本質上就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只買來擺在玻璃櫃裡。

日本的陶藝家通常在成名之後會專注於一種獨特的陶瓷作品,這種專注有助於建立自己獨特的識別度。然而,要達到這種識別度需要不短的時間,就好像是在設計一個獨特品牌一樣。所以,米力也建議臺灣工藝家應該先建立作品的識別度,必須先讓人們認識你的作品,才能真正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延伸閱讀

南投草屯「旅物・SHOP」:集結台灣原創工藝品牌、在地咖啡店的工藝選物店

2024-02-17 10:00:00

隈研吾新作東京「和國商店」咖啡廳1/19開幕!專注環境永續翻新52年老宅,60年神社屋頂再生,社區營造典範

2024-01-24 12:00:00

超巨型手拉胚建築在越南河內!致敬越南500年陶瓷工藝傳統,陶藝村最美博物館

2023-12-05 20:00:00

京都百年工藝開化堂來台南!攜手森 / CASA帶來快閃咖啡店,共造工藝與咖啡香氣的限定時刻

2023-06-10 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