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秘密南方」特展,冷戰視角重新連結台灣與全球南方

想要探討當代台灣與全球南方的關係,藉由回溯歷史文獻與典藏品是很好的途徑之一。北美館即日起推出「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特展,就透過美術館典藏、文獻計畫以及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計畫,共同建構出冷戰時期台灣的國際關係及藝術交流史,藉此重新定義台灣於南方世界中的座標。
台灣所在的地理位置雖位於文明發展重心的北半球,卻始終被視為邊陲的南方,北美館策劃的「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最新典藏研究展,由館長林平擔任總策展人,邀請客座策展人高森信男,以北美館的典藏作品為主,其他機構收藏為輔,搭配當代藝術家的視角來討論戰後至今,台灣與東南亞、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全球南方」的關係。
林平指出,她自己就是冷戰時期出生,從今天角度回看,或許是太過傷痛,很多人選擇遺忘,但從當代面對未來,年輕世代更不應該忘記,因為這是我們曾走過的路,這次的展覽的精神,就是要帶回大家重返冷戰時期迄今的歷史,尤其希望透過年輕客席策展人高森信男的視角,重新理解台灣與全球南方的關係。林平:『(原音)我希望用隔代的角度去觀望庫房的典藏品,我認為隔代在世代關係裡面,它可以幫助原來的世代可以脫離那個世代的傷痛,或是厲害關係、立場,甚至意識形態,它允許我們重新揣測與想像,甚至像一個很多碎片重新組在一起的地圖,何為真,何為假,等待我們去挖掘。』

像是劉其偉1966年的一件「停泊在湄公河上的醫務船」水彩畫,當時正值越戰時期,以軍事工程師身份前往越南的劉其偉,沒有刻意描寫戰爭經驗,而是透過這麼一件作品,呈現一位藝術家如何在混亂局勢中尋求平靜。
台灣重要藝術家如郭雪湖、馬白水、席德進等人於冷戰時期前往東南亞的寫生作品典藏,足以反映當代視角的「南方收藏」;梅丁衍、許家維、姚瑞中及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的作品,則為全球南方的藝術史敘事重新建構台灣這塊版圖。
至於馬來西亞的黃海昌、蘇育賢及張恩滿等藝術家的作品,藉由移工、移民、文化交流等原因,建構出當代台灣與東南亞交流史,讓觀者意識到所身處的當代台灣,如何一方面繼承了冷戰遺緒,卻又同時暗示著不一樣的未來,引發反思。

本文轉自中央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