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er luxe 奢遊 祕旅

遨遊台北迷宮山城,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019-01-07 09:00
text MOOK / photo MOOK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

曾是城市水源地,寶藏巖位處城南新店溪畔,發展出藝術和原生活共存的特有風景。一日老屋慢步,就從這座城市的起點出發。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

陰天早晨,啟程尋找一座迷宮。築在山頭上的迷宮聚落,據說隱蔽在城南邊緣的角落,已經靜靜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細雨霏霏,沿著水源市場後方汀州路三段,轉近230巷,找到目的地對外連結的唯一出入道路。聚落倚著小觀音山而建,地勢從入口處便開始微微起伏,想起有人舊稱此地為「小九份」,望向雨霧裡的山坡聚落,真有幾分悲情城市的韻致,而這裡也確實可寫下顛沛流離的移民史。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佛寺

從300年前新店溪帶來第一批漢人居民,興建了主祀觀世音菩薩的寶藏巖佛寺,移民們依著信仰和山勢而建的聚落,順理成章地起名為「寶藏巖」。往後的土地誌中,這裡曾是水源區、軍事重地,也曾蓋起違章眷村,原居民老兵娶進外籍新娘,年輕學子則為了房租低廉的住所搬遷進來。組成寶藏巖一地的人口,向來沒有本地或外來民族之分,只要入住這個與世隔絕的天地,就成為在此共生的居民。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地圖

一面沿途玩味230巷圍牆塗鴉,一面行至巷底,距公館只有6、7分鐘腳程,此時商圈的喧囂卻已全然被隔絕在外頭。巷底「藏寶圖」濃縮聚落地貌,這幅鮮豔童趣版的寶藏巖藝術村地圖,標示著我們來到村落起點,而藝術已從一路上的彩繪畫作開始發生。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特殊聚落景觀

寶藏巖屋舍錯落而建,窄巷弄、小通道如蜘蛛網一般鋪天蓋地密佈在房舍間,是名副其實的迷宮聚落。導覽員告訴我們,此地居民多年來因著不同住居需求,「將房子蓋了又拆、拆了又蓋」逐漸構成層層疊錯的地貌。擁有特殊於一般住居群落的聚落景觀,今天的寶藏巖更添上藝術元素,現在蜿蜒的巷道不僅延伸至每一住戶家門口,也引導向每一件裝置藝術。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裝置藝術

散步村內,一一遇見在不同空間散置的六張黃椅子,或遠眺浩渺水面,或盤踞於殘壁的荊棘與羊齒蕨間,以各自姿態說著各自的故事;入口處牆面彩繪是藝術家潘羽祐做足田野調查,以有機城市板塊為發想的作品,拜訪的這一天他仍繼續在230巷圍牆邊進行創作。一畝小山頭活出前所未有的風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進駐原居聚落,深具與在地生活互動的能量與對話空間。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遠眺

藝術家駐村不是新概念,不同之處在於寶藏巖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除享有絕佳眺望視野之外,駐地藝術家需跟居民一樣接受、並一同對抗未被規劃成城市景觀的生猛自然。剛開村的十月,一連幾次密集的颱風豪雨,義大利創作者擺置在萬勝溪中的藝術作品就給暴漲的溪水沖走了,藝術家們在寶藏巖除了從在地文化汲取靈感,也謙卑地向自然學習取於在地、歸於在地的永續哲學。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快速道路

村內有間流動的辦公室,藝術村總監蘇瑤華走出來與我們聊天,她指向車潮流動的水源快速道路說「快速道路是城市的符號,高速、大量地運輸是一座城市運作的必須」,而象徵城市迅疾發展的高架橋下,寶藏巖聚落保留了最原始「人跟土地本能的東西」,藝術家在新店溪畔動手做堆肥,居民也參加村裡開設的花藝工作坊,蘇瑤華說勞動過程中就有文化意涵的體現。

台灣/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裝置藝術

對她來說,寶藏巖最美麗的風景在沒有拆完的屋舍,從廢墟眺望無邊際的城市全景,有種都市邊陲的蒼茫體驗。方才在 Fortune CooKiss 黃椅子旁讀到的詩句,這時鮮明地浮現腦海:「寶藏,我失去了無數,但在這個不起眼的角落,我因何毫不覺得寂寞?」這個答案,要交給每一個親自看過、感受過寶藏巖的人來填空。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add 台北市汀州路3段230巷內(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
tel 02-2364-5313
web www.artistvillage.org

延伸閱讀

流星雨接踵來,接力劃破夏日天際

2020-07-28 17:00:00

秋高氣爽玩基隆,走訪北海岸山海靚麗景致,打卡入選經典小鎮的港灣風情

2019-08-22 21:00:00

奔向北緯66.5度,追尋精靈飛舞!眾神祝福的極光聖地5+

2019-06-10 09:00:00

在綠意中漫步,倘佯台北的午後時光

2018-10-22 14:00:00

走進原鄉,學習用泰雅族人的視角看世界

2018-12-06 19:00
text 蔣育荏/photo 王辰志‧張晉瑞‧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泰雅小米園區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在悠揚的史詩吟唱中,跟著泰雅族的祖先翻山越嶺,在綺麗的畫作色彩裡,伴隨藝術家的夢想翩翩起舞;和部落裡的族人們一同編織、耕種,學習與大自然共生互利的生存哲學,在耆老們的帶領下尋訪獵徑、參與祭典,學習人與人之間互相分享的相處道理。來一趟泰雅部落,你可以學會很多事,說不定也會改變很多想法。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

如果說山川河谷形塑了北橫的自然地貌,那麼北橫的人文景觀便是得自於各大大小小的泰雅部落,因為在整個桃園市復興區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二是泰雅族人,來到這裡,如果不能對泰雅族的文化傳統有所認識,所帶走的回憶便只是停留在視覺表面。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原民局高美惠科長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介壽國小的宋美麗校長

為了這趟採訪,我們拜訪了泰雅史詩吟唱的保存者林明福與林恩成父子、駐地藝術家米路哈勇、推廣部落文化不遺餘力的原民局高美惠科長與介壽國小的宋美麗校長,在他們的引路下,部落原本神祕的面紗漸漸揭去,展開在眼前的是一群善良純樸的人們,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可愛的土地上。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

吟唱聲中,神遊泰雅祖先遷徙之路

那是間尋常人家的小客廳,我拿起手機,錄著一段曲折悠揚的吟唱,吟唱的字詞我一句也不懂,但光是那聲調的抑揚頓挫,就足以帶人進入古老的情境。吟唱這段泰雅史詩的是林恩成先生。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他的泰雅名字 Batu Watan,Batu 是他自己,Watan 是他父親,泰雅族人的名字就這樣父子相承,如同他們的文化一樣。林恩成的父親林明福,曾獲得文化部授證為「人間國寶」,身為泰雅族耆老的林老先生,熟記族人代代相傳的口述歷史與吟唱史詩,而林恩成克紹箕裘,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現在傳到了他的手上。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樂信瓦旦紀念公園

史詩內容是關於泰雅族人遷徙的歷史。泰雅族原鄉 Sbayan 位於今日南投縣仁愛鄉的瑞岩部落,根據傳說,泰雅族的祖先誕生自山上的一塊巨石,當時從裂石中走出兩男一女,其中一位男性看到外面的世界遍地草莽野獸,便又走回石中,而剩下的一男一女則希望像山裡的動物般繁衍後代,卻苦而不得其法,直到某天一隻蒼蠅停在女性赤裸的私處上,男人看到,彷彿天神指引,於是泰雅族便從此繁衍生息。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聽族人講古

大約數百年前,泰雅族群人口飽和,小小的土地已無法供養龐大的部落,領袖們商議的結果,決定向外遷徙。由於部落南方已有布農族、鄒族等部族居住,因此他們便往北部發展。第一波探勘由 KmButa 率領,他順著溪流越過福壽山,下到梨山和環山,經過思源埡口抵達蘭陽溪源頭,再登上雪山來到塔克金溪一帶,又沿著溪水行經秀巒溪與玉峰溪,前往三光溪流域。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莎呦藝品坊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當時他的足跡甚至順著大漢溪而下,最遠抵達今日的艋舺。KmButa 回到部落後,經過數年籌備,終於在另一位領袖 Cibula 的率領下,展開這段史詩級的大遷徙。他們每到一塊適合生活的地方,便留下幾支家族定居,包括現在的司馬庫斯、玉峰、大同、三光、雪霧鬧、高坡、羅浮、霞雲、義興、三民、烏來、溪口等部落,都是那次大遷徙的族群後代,至於 Cibula 的家族,最後則是在頭角(即今長興部落)落腳。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由於古時部落沒有文字,族人們於是以詩歌吟唱的方式將這段遷徙過程記錄下來,代代口耳相傳,而這首詩歌也說明了為何泰雅族人在北台灣擁有如此廣大的分布範圍。林恩成回憶起有次父親在宜蘭南澳唱起這首詩歌,當地耆老立刻哽咽含淚,因為這是他孩童時代父兄經常吟唱的歌曲。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樂信瓦旦紀念公園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因為日本統治者禁絕傳唱,在部落中逐漸失傳,沒想到在大半個世紀過後還能重聞此音,心中感慨興奮、五味雜陳。而當他與林明福先生對唱時,詩中所有名字都相吻合,印證了詩歌敘述的真實性,也喚醒所有泰雅族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工作室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色塊繽紛,感受原民藝術家的豐沛創造力

在角板山台7線與中正路口的萊爾富對面,可以看到一輛彩繪繽紛的廢棄鐵牛車,從那個巷子口走進去,一棟畫上彩繪牆面的舊教堂立刻引人目光,那裡便是駐地藝術家米路哈勇的工作室。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羅浮泰雅故事公園

米路哈勇對我來說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自從開始在北橫採訪以來,米路就不斷地用色彩豐富的意象強化他在我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在巴陵吊橋兩側的隧道裡有他的作品,羅浮泰雅故事公園的設計也是他的創作,走在北橫沿線,只要路邊看到壁畫彩繪,十有八九都是出自米路之手。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

米路的畫作用色明亮鮮快,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接近繪本漫畫的小品,處處展現童趣,另一是以色塊敘事的純藝術作品,頗有立體派的意境。內容則大多是在描繪泰雅族人的傳統生活,例如以魚筌捕魚,或是在山中狩獵等。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米路說,這些泰雅印象來自他的童年記憶,他指著一幅漫畫,畫中的老人用竹簍背著一名孩童,他說:「我小時候也像這樣被阿嬤揹過。」當時阿嬤臉上的刺青令他感到十分奇特,覺得該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標記,甚至還試圖把那些花紋擦掉。不過就是這些記憶,練就出米路獨特的洞察眼光,以及充滿畫面的想像能力。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太快,孩子接觸的都是跳動快速的3C 產品,」米路說:「快到我們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觀察周遭的真實世界,這樣很難對萬物有深刻的體會。」多年前米路毅然辭掉工作,回到山上專心投入繪畫,也是為了找回緩慢的步調,靜心享受生活與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

而在畫作中加進大量部落元素,一方面這是米路內心追尋的過去回憶,一方面也讓他感覺到歸屬感,同時他也希望外界能透過他的作品更加認識泰雅文化,開啟另一種觀點及視野。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目前米路除了開設工作室從事創作,也固定在當地中、小學裡推廣藝術教育,他更與其他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在工作室輪流舉辦各種課程,邀請當地居民與外地遊客前去體驗創作的樂趣。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米路哈勇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米路的夢想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將藝術的種子播撒進人們的生活裡,同時也為藝術本身尋找出更貼近時代的出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米路哈勇真能將角板山發展成泰雅原鄉裡的藝術村。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復興區歷史文化館

走訪部落,深度體驗泰雅族人文化

若想再多認識泰雅族的社會與文化,位於角板山復興區圖書館後方的歷史文化館,是個很好的起點。館內針對歷史、聚落、人口、產業、科技、教育、政治,乃至建築類型、音樂舞蹈等各個面向,都有極為豐富的圖文介紹。裡頭甚至還有一間以竹子搭建的泰雅家屋,擺設各種日常使用的漁獵工具,讓遊客得以一探泰雅族人傳統的生活空間。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大溪/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至於大溪的原住民族文化會館,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展示空間,會館中的三間展覽室與一道藝文迴廊,展出內容以原民藝術家的個人創作為主,大約每三個多月會重新策展一次。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大溪/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大溪/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原民藝術家們將變化多姿的線條色彩灌注在作品內,處處展現出強烈而豐富的情感,以及旺盛的生命力。這些創作許多都具有國際級的參展水準,然而在大溪卻能不用花一毛錢便能參觀欣賞,令人著實感到驚豔。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部落山水輕旅行活動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不過泰雅族的傳統面貌多元,有些文化底蘊的東西不是光靠平面解說就能體會清楚,你必須得親自走訪部落,與族人面對面接觸,透過展演、體驗等活動行程,才能深入了解族人傳承自祖先的智慧。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部落山水輕旅行活動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為了讓民眾認識北橫泰雅部落文化,桃園市政府民族行政局特別舉辦「部落山水輕旅行活動」,安排多條不同的部落體驗之旅,行程範圍涵蓋大溪、角板山、羅浮及巴陵等區域部落,有的帶領遊客體驗射箭、佈置獵徑等獵人生活。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部落山水輕旅行活動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有的教導遊客編織圖騰、吹奏口簧琴、搗麻糬等傳統技藝,有的和遊客大玩實境解謎遊戲,再搭配周遭景點與原住民風味大餐,完成一天的充實行程。透過這樣的方式,遊客不但玩得過癮,也能對原民文化有更全面且正確的認識,破除以往失真的刻板印象。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介壽國小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如果是人數超過20人的團體,還有另外一種玩法。復興山區的三民國小、介壽國中、介壽國小、義盛國小、奎輝國小、光華國小等6所學校,為了讓外界能夠看見泰雅原鄉,聯合製作了一本「漫步台七讀泰雅」的微旅行手冊,手冊中規劃了一系列課程,邀請遊客前來原鄉「遊學」。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介壽國小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有一百一十多年校史的介壽國小為例,他們除了能帶領遊客遊逛角板山外,也會聘請老師教導遊客將泰雅族菱形的祖靈之眼編織成串珠手環。至於其他學校,也有設計編製竹籃、釀小米醋、製作泰雅小點心等課程,有興趣的團體可以直接和這些學校聯絡,他們便會安排行程細節。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另一處熱門的體驗地點是在羅浮的泰雅小米園區,這座園區當初成立的初衷,是因為小米是泰雅族的傳統食糧,泰雅族的祭典文化都是圍繞著小米耕種而運轉,包括1月的開墾季、2月的播種祭、6月的摘穗祭與收穫季、9月的感恩祭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族人紛紛改種稻米,不但小米產量日益減少,連帶祭典文化也逐漸消失。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阿美族有豐年祭,賽夏族也有矮靈季,可是我們泰雅族的祭典卻不見了。所以我們要把小米給種回來,這樣泰雅族的祭典也才會延續下去。」當時為我們導覽的 Yahu 如是說。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圖片版權 / Ⓒ泰雅小米園區

這裡小米的種源來自宜蘭與司馬庫斯,由於是用最古老的方式播種,因此一年只有一次收穫,而在休耕期間則是種植花卉養地。另外在小米田的附近還有一座有機農場,栽種黑豆、紅藜等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散客來到這裡,可以參觀小米田旁的那幾棟泰雅傳統建築,包括豬舍、穀倉與瞭望塔,園區裡的人員也會進行簡單的導覽解說。但若是15人以上的團體,就能預約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像是在獵徑上佈置陷阱、在農場裡動手耕耘等。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同時這裡也有教導遊客如何釀造小米酒、製作小米串飾手鍊、編織卡片等較靜態的 DIY 課程,做好的成品都可以讓遊客帶回家做紀念。當然,一年當中的五個重要祭典,除了族內長老的祈禱儀式外,其他都開放讓遊客共襄盛舉,是外地人們了解泰雅文化的絕佳機會。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高美惠科長
porfile 高科長其實是排灣族人,嫁來桃園後在復興鄉公所擔任科員,並曾當上復興區圖書館及歷史文化館的首任館長。桃園市升格後,她進入原住民族行政局,接下產業發展科科長的重責大任。多年來的深耕經營,現在桃園市各原住民部落無論在教育文化還是生活產業上,都已慢慢步上軌道。而最讓高科長感到欣慰的,是原民政策在市政上已不再是邊緣單位,看到越來越多公共資源投入協助原民部落的環境發展,讓她獲得更多為鄉土服務的動能。

桃園市復興區介壽國民小學 宋美麗校長
porfile 宋校長是復興區泰雅部落的在地族人,父親曾當過三任羅浮村村長,良好的家教環境,讓宋校長從小就懂得付出並幫助他人。熱愛閱讀的她回憶起童年,最喜歡的就是在戶外讀書與寫作業,她用石頭當成桌子,累了就抬頭看看大自然,欣賞天上的日月星辰,從而培養出豐富的想像力。出於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宋校長要將家鄉的美好傳達給世人知道,也希望世人對泰雅文化與部落現況能有正確認知,這是宋校長賦予自己的使命。

米路哈勇工作室
tel 03-382-2628
FB  米路哈勇

復興區歷史文化館
add 桃園市復興區中正路168號之2
tel 03-382-2277
time 週三至週日08:00~17:00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add 桃園市大溪區員林路一段29101
tel 03-389-5039
time 週二至週日08:00~17:00
FB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泰雅小米園區
add 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494
tel 0976-450-313
FB  泰雅小米園區